國內化纖業界:十年上規模 不如一年做品種
發布日期: [2007/4/25]
共閱讀 [2353] 次
盡管國內化纖工業目前尚未像化工行業一樣明確提出要在“十一五”將科技貢獻率提高到60%的具體指標,但從日前國家發改委發布的《化纖工業“十一五”發展指導意見》和當前國際競爭環境以及國內企業的發展實際看,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力度,重點發展高技術纖維及差別化纖維,將是“十一五”中國化纖工業的主攻方向。
十年上規模 不如一年做品種
目前,國內化纖界越發認同一個觀點:十年上規模,不如一年做品種。這足以說明中國化纖企業經過在規模化道路上長時間狂奔之后,終于翻然醒悟——企業最應該重視的不是規模,而是科技。
前不久到吉林化纖集團采訪時感受到,科技為企業的發展帶來了強勁的動力,使吉林化纖這樣一個負擔沉重的老國企在短時間內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通過內部技術改造以及與世界發達國家的技術合作,特別是15萬噸差別化纖腈綸項目順利投產,吉林化纖年銷售收入由2002年的19.06億元提高到2006年的40.09億元,僅4年時間就實現了翻番。同時,即將投產的5000噸粘膠纖維項目的合作成功,將世界最先進的粘膠生產技術引入到吉林化纖,為加快實現“再造一個吉林化纖”的目標創造了條件。
較早關注高性能纖維研發領域的國內化纖企業不多,煙臺氨綸是其中之一,特別是在高技術纖維的研發與產業化生產方面,它走在了國內企業的前面,也因此獲得了那些只追求規模效益的企業所得不到的成就。煙臺氨綸是20世紀80年代我國引進技術興建的,當時年產量為500噸。之后,該企業執著于碳纖維、芳砜綸纖維等高技術纖維的研發與攻關,最終獲得了突破性成果,使芳砜綸纖維在中國實現了產業化。這一突破,不僅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而且為企業創造了不菲的經濟效益,使企業的發展后勁大大增強。
在中國的聚酯滌綸行業,桐昆、恒逸、恒力等都是很有影響力的企業。但不同的是,恒力集團發展化纖只是近幾年的事情。就是這個后來者,運用科技的力量,實現了發展態勢上的后來居上和市場競爭中的后發制人。2002年,恒力集團正式啟動以生產差別化產品為目標的化纖一期工程,總投資32億元。當時,董事長陳建華十分清楚:要在強手如林的滌綸行業異軍突起,必須發揮后發優勢,唯一的出路就是避開常規產品的競爭,搶占差別化纖產品市場。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業界對恒力領先的技術水平備加贊賞,這也正是恒力能夠在如此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后來居上的根本原因。
值得借鑒的“東麗模式”
如果說,原始積累帶有沖動性和盲目性的話,那么,當產業發展的成熟度達到一定水平時,智慧的企業就會將更多資金投入科技與研發。因為重視和充分發揮科技作用,能夠迅速提升企業實力,甚至可以后發制人。
和中國一樣,日本同樣有過一段以常規品種打天下的不短經歷。上世紀80年代以前,日本的化纖工業水平還屈居歐美之下。但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日本將投資重點由傳統化纖轉向高新技術纖維,通過利用歐美研發的一些高性能纖維生產技術在日本的產業化,以及兼并在其本土實力相對薄弱的歐美高技術纖維事業部或在日興建合資企業,用了近20年的時間,發展成為全球高技術纖維頭號生產大國。
在全球范圍談高技術纖維產業,不能不提日本;而在日本,則不能不提在世界化纖界創造奇跡的東麗公司和“東麗模式”。東麗公司乘日本化纖工業轉型之機,逐步放棄常規品種發展之后,開始主攻高技術纖維。運用科技手段,東麗不僅擁有了世界最為領先的碳纖維生產技術,而且實現了產品系列化,使其在全球的高性能纖維領域占據了絕對領先的地位。目前,東麗和另外兩家日本公司的碳纖維產能已經占到了世界總產能的75%,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70%。同時東麗還擁有近20種系列化產品,其中T1000是迄今為止全球強度和模度最高的高性能纖維。在中國市場,東麗的碳纖維產品至今具有壟斷地位。“東麗模式”的根本在于以高技術含量的產品搶占利潤的最高點。它的產品鏈一體化一旦進入具體運作,能夠迅速產生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而盡管近年來,東麗公司產量大幅下降,但總體效益卻大幅上升。
中國化纖行業和企業的發展歷程與日本有相似之處,只是日本已經歷過由低端走向高端的轉型,而中國正在經歷之中。但活生生的“東麗模式”能夠給轉型中的中國化纖企業怎樣的啟示,則要看中國企業家們的悟性了。
力爭改變受制于人的局面
從編制《化纖工業“十一五”發展指導意見》的專家組了解到,中國化纖工業以往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擴大規模上,忽視了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從而導致目前我國化纖產業總體發展水平不高,與歐美、日本等化纖工業發達國家及地區的差距較大。特別是在一些科技含量高、技術難度大,事關國家安全及產業安全的高技術纖維領域,比如碳纖維、高強高模芳綸、耐高溫芳砜綸、難燃耐腐蝕聚苯硫醚、超高強高模聚乙烯纖維等等,中國至今沒有擺脫受制于人的狀態。
中國化纖工業協會理事長鄭植藝告訴記者,目前國際化纖界的競爭已經上升到了技術競爭的高度,我國明顯處于劣勢。在這種情況下,只有靠我們自己迎頭趕上,絕不能奢望那些掌控這些高新技術的國家能拱手相讓。因此,鄭植藝認為,中國化纖企業應該發揚艱苦攻關的精神,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有力支持下,埋下頭來,吃幾年苦,不相信中國人不能通過自己的力量在高技術纖維領域實現突破,不相信改變不了中國高技術纖維核心技術依賴進口、受制于人的局面。
十年上規模 不如一年做品種
目前,國內化纖界越發認同一個觀點:十年上規模,不如一年做品種。這足以說明中國化纖企業經過在規模化道路上長時間狂奔之后,終于翻然醒悟——企業最應該重視的不是規模,而是科技。
前不久到吉林化纖集團采訪時感受到,科技為企業的發展帶來了強勁的動力,使吉林化纖這樣一個負擔沉重的老國企在短時間內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通過內部技術改造以及與世界發達國家的技術合作,特別是15萬噸差別化纖腈綸項目順利投產,吉林化纖年銷售收入由2002年的19.06億元提高到2006年的40.09億元,僅4年時間就實現了翻番。同時,即將投產的5000噸粘膠纖維項目的合作成功,將世界最先進的粘膠生產技術引入到吉林化纖,為加快實現“再造一個吉林化纖”的目標創造了條件。
較早關注高性能纖維研發領域的國內化纖企業不多,煙臺氨綸是其中之一,特別是在高技術纖維的研發與產業化生產方面,它走在了國內企業的前面,也因此獲得了那些只追求規模效益的企業所得不到的成就。煙臺氨綸是20世紀80年代我國引進技術興建的,當時年產量為500噸。之后,該企業執著于碳纖維、芳砜綸纖維等高技術纖維的研發與攻關,最終獲得了突破性成果,使芳砜綸纖維在中國實現了產業化。這一突破,不僅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而且為企業創造了不菲的經濟效益,使企業的發展后勁大大增強。
在中國的聚酯滌綸行業,桐昆、恒逸、恒力等都是很有影響力的企業。但不同的是,恒力集團發展化纖只是近幾年的事情。就是這個后來者,運用科技的力量,實現了發展態勢上的后來居上和市場競爭中的后發制人。2002年,恒力集團正式啟動以生產差別化產品為目標的化纖一期工程,總投資32億元。當時,董事長陳建華十分清楚:要在強手如林的滌綸行業異軍突起,必須發揮后發優勢,唯一的出路就是避開常規產品的競爭,搶占差別化纖產品市場。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業界對恒力領先的技術水平備加贊賞,這也正是恒力能夠在如此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后來居上的根本原因。
值得借鑒的“東麗模式”
如果說,原始積累帶有沖動性和盲目性的話,那么,當產業發展的成熟度達到一定水平時,智慧的企業就會將更多資金投入科技與研發。因為重視和充分發揮科技作用,能夠迅速提升企業實力,甚至可以后發制人。
和中國一樣,日本同樣有過一段以常規品種打天下的不短經歷。上世紀80年代以前,日本的化纖工業水平還屈居歐美之下。但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日本將投資重點由傳統化纖轉向高新技術纖維,通過利用歐美研發的一些高性能纖維生產技術在日本的產業化,以及兼并在其本土實力相對薄弱的歐美高技術纖維事業部或在日興建合資企業,用了近20年的時間,發展成為全球高技術纖維頭號生產大國。
在全球范圍談高技術纖維產業,不能不提日本;而在日本,則不能不提在世界化纖界創造奇跡的東麗公司和“東麗模式”。東麗公司乘日本化纖工業轉型之機,逐步放棄常規品種發展之后,開始主攻高技術纖維。運用科技手段,東麗不僅擁有了世界最為領先的碳纖維生產技術,而且實現了產品系列化,使其在全球的高性能纖維領域占據了絕對領先的地位。目前,東麗和另外兩家日本公司的碳纖維產能已經占到了世界總產能的75%,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70%。同時東麗還擁有近20種系列化產品,其中T1000是迄今為止全球強度和模度最高的高性能纖維。在中國市場,東麗的碳纖維產品至今具有壟斷地位。“東麗模式”的根本在于以高技術含量的產品搶占利潤的最高點。它的產品鏈一體化一旦進入具體運作,能夠迅速產生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而盡管近年來,東麗公司產量大幅下降,但總體效益卻大幅上升。
中國化纖行業和企業的發展歷程與日本有相似之處,只是日本已經歷過由低端走向高端的轉型,而中國正在經歷之中。但活生生的“東麗模式”能夠給轉型中的中國化纖企業怎樣的啟示,則要看中國企業家們的悟性了。
力爭改變受制于人的局面
從編制《化纖工業“十一五”發展指導意見》的專家組了解到,中國化纖工業以往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擴大規模上,忽視了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從而導致目前我國化纖產業總體發展水平不高,與歐美、日本等化纖工業發達國家及地區的差距較大。特別是在一些科技含量高、技術難度大,事關國家安全及產業安全的高技術纖維領域,比如碳纖維、高強高模芳綸、耐高溫芳砜綸、難燃耐腐蝕聚苯硫醚、超高強高模聚乙烯纖維等等,中國至今沒有擺脫受制于人的狀態。
中國化纖工業協會理事長鄭植藝告訴記者,目前國際化纖界的競爭已經上升到了技術競爭的高度,我國明顯處于劣勢。在這種情況下,只有靠我們自己迎頭趕上,絕不能奢望那些掌控這些高新技術的國家能拱手相讓。因此,鄭植藝認為,中國化纖企業應該發揚艱苦攻關的精神,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有力支持下,埋下頭來,吃幾年苦,不相信中國人不能通過自己的力量在高技術纖維領域實現突破,不相信改變不了中國高技術纖維核心技術依賴進口、受制于人的局面。
最新資訊
- “金九銀十”的紡織行情
- 九月秋紡啟幕,諸暨市大唐大寶化纖廠丙綸彈力絲成旺季 “硬通貨”
- 綠色低碳,紡織行業加速“破局”!
- 八月秋意近,諸暨市大唐大寶化纖廠丙綸彈力絲助紡織企業搶跑旺季
- 八月紡織備料季,諸暨市大唐大寶化纖廠丙綸彈力絲成 “香餑餑”
- 上半年我國紡織服裝行業出口情況!
- 處暑將至備料忙,諸暨市大唐大寶化纖廠丙綸彈力絲走俏八月!
- 立秋織錦繡,諸暨市大唐大寶化纖廠的丙綸彈力絲迎旺季!
- 2025年1—6月紡織行業運行情況!
- 三伏天里的 “輕” 裝上陣,諸暨市大唐大寶化纖廠的丙綸彈力絲有話說